目前,“培育钻石”是个热门话题。市场上所谓的“培育钻石”,就是行业和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合成钻石”,即是由人工在实验室或工厂里模拟天然钻石产生条件所生产出来的人造金刚石。我国是全世界合成钻石生产大国,合成钻石产量大于全球其他国家合计产量的总和。合成钻石厂商生产合成钻石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珠宝,而是为了材料——金刚石,以满足工业材料需求、高科技产业产品的需求。随着生产技术和能力的不断提升,合成金刚石净度越来越高、晶体颗粒越来越大,甚至可以生产十几克拉的晶体。在合成金刚石工业材料需求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那么很自然的,合成金刚石企业看到了进军珠宝市场的机会。
国内生产经销企业为什么
要将“合成钻石”命名为“培育钻石”?
国外发达国家又为什么
一定要强调“实验室生长”
或“制造钻石”的命名?
“合成钻石与天然钻石,国内是一个材料行业和一个珠宝行业两种价值观念和两种文化的碰撞。材料行业的生产厂商认为,合成钻石无论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还是光学性质等都无异于天然钻石,它就是钻石,因此他们希望以钻石的名称进入珠宝市场。珠宝市场则认为,对于珠宝而言,‘天然’是其核心价值,并且天然珠宝跟稀有性价值、文化情感绑定在一起已有数千年历史,人工合成品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区别天然与合成至关重要,何况国家标准GB/T16552明确定义了什么是合成钻石、什么是天然钻石已有26年!”戴苏兰表示。
国家金银珠宝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副主任兼学术带头人戴苏兰
合成钻石既然不能直接被称为“钻石”,合成钻石生产经销企业又不愿意使用“合成钻石”,自然想办法催生出新名词。“我国生产的合成钻石开始批量投入国际珠宝市场之后,引起国际珠宝市场高度警惕,因为担心一旦合成钻石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势必对天然钻石市场形成巨大冲击。
像戴比尔斯等钻石巨头不仅具有高度警觉性,而且具有高速行动力,他们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直接成立了一个合成钻石品牌‘LIGHTBOX’,向全世界宣布,定价800美元/克拉,无论大小。直接把价格锁定。这一招挺狠的,直接封锁了合成钻石的市场价上线。国内媒体都高调传播戴比尔斯进军合成钻石市场,但事实真相是,戴比尔斯彼时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只在宣告合成钻石的市场定位,而非真的开卖!这直接导致中国生产的大颗粒合成钻石要么无法突破价格限定而利润大幅下滑,要么就被刹车滞销。戴比尔斯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钻石供货商和运营商品牌,保护天然钻石市场体系和产业链利益,自然是其当然反应。但从商业竞争和营销手段来说,我们不得不佩服西方这种战略思维和釜底抽薪的老辣手段。
与此同时,美国宝石学院(GIA)和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都发布消息或指南,强调其原有‘Synthetic diamond(合成钻石)’可以等同采用‘Laboratory-Grown Diamond(实验室生长钻石)’‘Laboratory-Created Diamond(实验室制造钻石)’替代,但名称中不可省略‘Laboratory(实验室)’,也不能使用‘cultured(养殖的、培育的)’或‘cultivated(种植的、栽植的)’。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告知消费者和同业,更加明确清晰地区分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以抵御合成钻石的侵袭。”戴苏兰说。
戴比尔斯旗下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
戴苏兰直言,反过来看看国内业界和媒体的应对,实在有些匪夷所思。媒体和生产企业都在大声疾呼,要跟国际接轨,将“合成钻石”改名“培育钻石”,甚至有声音要直接改称“钻石”。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推动成立“培育钻石”分会、制定“培育钻石”团体标准,一时间,“培育钻石”成了热门话题,让消费者和市场都恍惚以为又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且不说“培育钻石”这个新词是跟哪个国际接的轨,只说已被国家标准GB/T16552定义了26年的老词儿“合成钻石”——这个珠宝行业业界和全国人民都明确知道的名称,一如“合成红宝石”“合成蓝宝石”“合成祖母绿”等,都是人工生产的,不是天然产出的东西。
我们花几年时间,炒作一个“培育钻石”名词,新瓶装旧酒,无论是噱头也罢,营销手段也好,结果是都错失了整合国内优势资源、找准产品精准定位、应对国际市场围追堵截、合力抢占全球合成钻石市场份额的黄金时窗,以致短短几年时间,发达国家合成钻石产能大幅上升,更利用技术优势,在产质上也开始力压国内同行,这不得不让我们扼腕和反思。
“其实,合成宝石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家的标准当中解释得非常清楚,而且这个概念已经用了几十年,所以业界和消费者对此是认可和有认知度的。如果为了将‘合成钻石’改为‘培育钻石’,将‘合成’改为‘培育’,虽然仅仅是两个字,却将不仅仅是涉及钻石,还会涉及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整个合成宝石体系,是不是其他的都要改叫培育?若不改,整个体系的逻辑就变得混乱。事实上,国内是有些人想借着这个话题混淆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之间的界限和概念,而国外则想强调实验室人工制造的概念,来撇清合成钻石跟天然钻石的关系。出发点都不一样。这也是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弄清楚的一件事情,有许多人更是不明就里地跟风摇旗呐喊。”戴苏兰表示。
“国家标准对‘合成’的定义非常清楚,业内没有歧义,消费者也基本都知道,一说合成宝石肯定是人工生产出来的,至于怎么生产出来,消费者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这是不是纯天然的。对于珠宝行业来讲,搞清楚这个就最重要了,因为珠宝行业存在的价值就在这里。”戴苏兰强调。
培育钻石
中国是一个合成钻石生产大国,但在天然钻石原矿上没有话语权,而合成钻石的生产总量和市场体量应该能使中国有底气在合成钻石定价权上发出中国的声音。戴苏兰说:“国外现在生产合成钻石的厂商正在批量建立,快速生产。我们应该从整个行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合成钻石怎样去清晰定位,怎样聚合国内十几家大型的合成钻石生产商,以优质资源和产量形成合力。合成钻石可能应该更多要从高端仿真饰品的角度而非珠宝的角度,寻求合理而非过高期望的利润空间,迅速占领可以占领的广阔市场。只有把市场定位想清楚了,才能够真正迅速高效地推广向全世界,才能够真正占领应该占领的市场,而不是通过模糊概念去抢夺本来抢夺不了的市场,贻误战机。”
那么,合成钻石行业需不需要重新建立标准?
戴苏兰特别强调,无论是天然与合成钻石的定义,还是二者的鉴别,都已经有国家标准。对钻石的鉴定本身就包含了对是否天然、是否经过优化处理、是否合成的鉴别内容,因此本无需为“合成钻石”专做标准。但是一些团体和企业想为“合成钻石”专做标准,也并无不可,建标准不是问题,问题是建立的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其技术参数指标都应高过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而不应低于或违背国家标准的一些基本要求。在国家标准大的框架原则下,可以制定更高的团体标准技术指标要求,而不应该变更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标准的基本原则变化会涉及整个珠宝行业标准体系的变化,可不仅仅是一个点两个字这么简单,一个关键原则点的改变可能会造成行业整个标准体系的逻辑混乱。因此,制定相应标准不应仅仅考虑某个团体或企业的眼前利益,更应以战略思维从国家利益层面思考应对国际珠宝市场的话语权问题,以清晰的定位和标准方向,帮助和引导行业和企业寻找真正对应的市场,放眼长远利益,消耗过剩产能,实现国际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正道。
当前,受疫情影响,国际市场合成钻石整体供应紧张,戴苏兰坚信,在这个关键时刻要整合我国自己的力量,切切实实把定位弄清楚,然后找准方向,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
“若能进行顶层设计,整合力量再出击,我相信我国合成钻石定能够有长足发展。”戴苏兰说。
来源:中国黄金网 作者:张正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