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踪国际新闻动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有些无奈,因为从舆论角度来看,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的争端正日趋激烈,甚至上升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层面:道德准则(ethics)。离谱的是,这种“道德准则”居然 ...
最近跟踪国际新闻动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有些无奈,因为从舆论角度来看,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的争端正日趋激烈,甚至上升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层面:道德准则(ethics)。 离谱的是,这种“道德准则”居然是基于“零售卖价是否过高”的争议。 其实福布斯在11月底刊登那篇文章的时候(如上图),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因为该文作者Kate Matthams推崇的正是Martin Rapaport之前“敲打”培育钻石的那份所谓《警告》。 我们在11月22日的文章中已经表达了对那份《警告》的看法:用批发价格来引导消费者情绪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借着“透明化”而进行的大范围误导,其背后是对“维护既得利益”的刚需。至于福布斯为什么要以此为中心思想发表那篇文案,我们不得不怀疑西方相关媒体之间的某种带有“人情世故”和“共同利益”的勾连。 果不其然,在福布斯发表文章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2月1日,Martin就兴冲冲地在领英上发了个帖子(如下图),赞扬了这篇被称为“经过研究写成的”文案。 其实我们能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 下面的评论十分复杂,有关于“地上还是地下”的称呼,有关于“是不是真钻石”的陈旧争议,甚至有人以黄金为例进行横向比较。总之,Martin作为天然钻石行业守护者,他的态度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是他的工作。 时间到了12月3号。Rapaport官方发布了一个录音对话(如下图),找了一家叫Clear Cut的零售商谈了谈,核心意思是认为培育钻石零售的利润过高,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公平”。 且不论这个Clear Cut究竟是多大规模的企业,就冲着它“坚持只销售天然钻石”的态度,我们就知道这个podcast很难算得上是公平、客观的讨论。相比之下,同属Rapaport集团的Joshua Freedman,以及那位不知道为什么就离职的Avi Krawitz倒是相对公正得多。 紧跟着到了昨天,Martin再次在领英发帖,明确表示“天然钻石的零售加价率是12%-39%,而培育钻石是611%”。 他可能不知道(或者不想知道)有类似水贝这样的地方,也没有做过什么大范围的调研,总之这个“611%”让评论区变得很热闹。拥趸者鼓掌狂欢、反对者嗤之以鼻。在众多两极分化的评论中,我们挑选了这篇短文分享给诸位: 这个评论倒是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让两个细分市场共同成长而不是互相打架等等。但根据我们对Martin一贯作风的判断,要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儿难。毕竟他为很多企业的既得利益服务,所以至少在公开态度上是必须秉持“将培育钻石排除出去”的。 然后就是今天,就在本文发布的两小时前,一个叫Garry Holloway的朋友发了个帖子。他以“澳大利亚某线上卖家”为例,讲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amusing): 那位线上卖家以10140-23580澳币的价格出售一颗4克拉G色VS2的培育钻石,但自己却能以1648澳币拿到类似的货。 并且他还发出“灵魂拷问”: “850%的加价率是道德的吗?” 果不其然,此贴一出,Martin Rapaport立刻忙不迭地点赞并评论(如下图),表示“这的确是道德的问题”。(It is indeed a question of ethics) 同时他还不忘又上传了一遍自己的那张关于“培育钻石定价过高”的图。 面对这种将零售定价上升到道德准则的做法,我们实在很难再评论什么了。看着这些冠冕堂皇的口水仗,我们似乎回到了那个什么都爱上纲上线的荒唐年代。 既得利益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儿呀,它驱使着人们脱掉外衣,赤裸裸地拿着刀子,一遍遍地砍向对方。客观?公正?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如何将对方踢出自己的圈子,从而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这似乎才是头等大事。 从商业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不过,天然培育之争居然上升到了道德层面,这令人不禁有些惋惜。 来源:钻石观察 |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7
2025-02-05
2025-01-03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