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如果仅看消费市场的话,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是完全可以共存共荣的,因为究其根本,两者都是为了消费市场服务。即使是莫桑和立方氧化锆,一旦进入消费市场之后,它们的“功能” ...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如果仅看消费市场的话,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是完全可以共存共荣的,因为究其根本,两者都是为了消费市场服务。 即使是莫桑和立方氧化锆,一旦进入消费市场之后,它们的“功能”和钻石是几乎一样的。 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商业现象。 但为什么天然钻和培育钻之间的斗争始终不断,且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呢?核心问题有两个: 一是利益的冲突;二是价值观的分歧。 利益的冲突显而易见,毕竟一个是由诸位大佬世世代代经营了数百年的大圈子,另一个是由几个国家共同推动了区区十几年(消费市场)的小圈子。即使单看供应链本身,两者交织的时候必然会“逼迫”不少从业者做出选择。 利益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只不过,相比之下,价值观的分歧看似更隐形,但它发挥的作用似乎更强大,甚至能从根源上影响到全社会的心态。 这个问题,在我们最近和一些业内朋友聊到“传承性”和“行业信仰”的时候尤为突出。 首先是对“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分歧。 稀缺、永恒、浪漫、真实,堪称天然钻石领域对于价值和意义的支柱理念。我们最近听到最多的两句话是: (1)“成为珠宝的基础之一,是材料的稀缺性”; (2)“经历数十亿年地质活动的天然产物,本身就代表着真实与恒久”。 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之上,经过百余年的宣传和推广,天然钻石行业内部对于“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基本是统一的。 这样很好,并且对行业的发展很有意义。 再看培育钻石的理念有哪些: 自由、实用、理性、普惠、科技、环保…… 这些理念其实还称不上“支柱”,因为它们都是在过去十几年里由各位睿智的业内朋友“开发”出来的,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洗礼,也没有经过太大规模的社会宣传。 但是这些理念的产生,正在为培育钻石奠定另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虽然还比较模糊),总结起来大概就是: 人类通过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制造了新的产品,从而为更多的人服务。 两者之间有冲突吗?其实是可以没有的。 但问题在于,当两类产品携带着两类理念,进入同一个市场的时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影响不同的群体,从而让群体产生了一定的混乱:
国际媒体经常说:培育钻石是“搅局者”(disruptor)。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一场看似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斗争就开始了。发展至今,我们在国际社交媒体(比如领英)看到的最“狠”的两句话是: (1)人造的就是假的。 (2)培育钻石夺走了非洲国家的财富。 …… 再看看对于“奢侈品”的认知分歧。 老实讲,自从人类形成阶级差异开始,“奢侈品”这个概念就一直都存在。用最通俗的话说,奢侈品就是“一般人想买但买不起的东西”。 虽然我们绝对赞同人人平等,但现实是,人类社会是分等级的,并且这种分级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因此“奢侈品”的概念,其实也存在了几千年。 天然钻石经过数百年的磨练,终于成就了奢侈品行业顶端的地位。客观的讲,这是一个相当艰辛,且付出了巨大牺牲的过程。 与此同时,这个价值共识圈也养活了全球范围的千百万从业者,其中当然包括印度那80万每天花十几个小时打磨钻石的普通工人。 然而这个世界的戏剧性就在于,它总是会绕着圈子往上发展,挡都挡不住。而从现在的状态来看,催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核心动力,是科技。 一旦点亮“科技树”,整盘棋的节奏就变快了,而且越来越快。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很多极为深远的影响,资讯在互联网上的快速传播让平民阶层得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开始大范围的追求“平权”和“自由”。 此时,“奢侈品”原有的地位受到了影响,反奢侈、反消费主义等理念开始席卷年轻人的头脑。实用主义、理性消费、自我表达、体验至上等一系列“副产品”随之而生。 我们虽然在生活中还是牛马, 但我们要在思想上为自己做主。 在2024年第三季度前后,国际媒体上曾经沸沸扬扬的讨论过我国年轻人的一种思潮,叫“奢侈品羞耻”(luxury shame),这就是最好的印证之一。 有人将这种思潮归因于“没钱”和“压力大”,但我们更愿意将其原因解释为“科技带来的意识形态变迁”。 在这种变迁下,天然钻石圈层对于“奢侈品”价值观的接受范围缩小了(至少在年轻一代是这样的),于是行业面临两个选择: (1)淡化“奢侈品”的概念,主打亲民、体验、互动。 (2)坚持“奢侈品”的概念,即使市场份额缩小,也要稳坐金字塔的顶尖。 从目前的宣传态势来看,行业似乎还没有作出明确的选择,或者说,是两个都想要,即:材料是稀缺的,产品和宣传是亲民的,因为只有亲民的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向往这种材料。 没毛病,至少目前看来是这样。 而对于培育钻石来说,选择相对单一,那就是: 亲民、普惠、人人皆可拥有。 当然也有少量的培育钻石运营商在私域运营高端产品,采用的是类似大克拉彩钻这样(确实很难生产)的材料,以及有设计师背书的、独特的、吸引细分客群的设计风格等等。 但从宏观的行业角度来看,培育钻石依然是一类亲民的产品。 两派还会继续打吗? 虽然我们很不愿意承认,但依然要说:大概率会继续打,并且没法阻止。 因为这种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认知分歧,不会在短时间内就消失。并且,某种程度上讲,价值观本身和商业利益是一对儿“好兄弟”。 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 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本文来源:钻石观察 |
2025-09-23
2025-09-20
2025-09-12
2025-09-12
2025-09-12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