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20年钻石行业有点惨。本就面临发展压力,又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谓雪上加霜。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0-2021全球钻石产业》报告显示,钻石行业整个价值链收入在20 ...
众所周知,2020年钻石行业有点惨。本就面临发展压力,又碰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谓雪上加霜。美国管理咨询公司贝恩公司(Bain&Company)近日发布的《2020-2021全球钻石产业》报告显示,钻石行业整个价值链收入在2020年下降了15%~33%,钻石原石产量持续下降,继2017年和2018年的峰值之后,2019年钻石原石产量下降5%,至1.39亿克拉;2020年产量为1.11亿克拉,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20%。同时,防疫封锁的限制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2020年钻石珠宝销售额下降了15%。 迈入2021年,疫情依然严峻。作为全球成品钻石较大的供应国和钻石交易中心之一,印度的疫情失控不免让人担忧钻石行业的中游加工环节。因为中游是钻石行业的“咽喉”,承担着从上游采购毛坯、加工成成品钻、向下游输出的重要任务。今年以来,戴比尔斯和埃罗莎的几次调价,让中游工厂叫苦不迭,但他们不得不为了疯狂的石头(毛坯钻)支付疯狂的价格,因为中美两大零售市场对钻石的需求持续旺盛。 印度疫情严重,部分加工业务回流至中国 据相关报道,目前印度的疫情已逐步得到控制,但不确定性太大。珠宝行业分析师、专栏作者和国际项目开发人郑嵘认为,哪怕印度政府竭尽全力支持钻石的生产和出口,疫情势必影响苏拉特钻石切磨工厂和孟买巴拉特钻石交易所的贸易公司的日常运作。对于中国市场,随着印度本土和印度钻石商在中国香港的分公司的库存被消化,以及新开证书的成品钻石进入市场并被消化,货源短缺和价格波动将会持续,直到疫情得到缓解和控制。 广州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梁伟章表示,当地业务开展相对较以往困难,而全球钻石消费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印度钻石切磨业当前遇到的挑战。从部分行业企业的反馈来看,已有部分之前从中国流失的加工订单又回到了中国,尤其是30分以上成品的加工订单,增量明显。根据海关总署信息公开,2021年1-4月,宝石级毛坯进出口31.5万克拉,同比下降16%;价值2.34亿美元,同比上升304%。 另外,上海钻石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1~4月,上海钻石交易所的交易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295.5%,较2019年同比增长59.2%;其交易额达到25.55亿美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325.1%,较2019年同比增长75%。 随着部分订单回流而来的是业内出现了关于“印度疫情严重,给了中国钻石加工业一个机会”的声音。对此,青岛京华钻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新伟持谨慎态度。他指出,印度钻石加工产业链非常完整,目前当地有60万人在从事钻石加工行业,哪怕有10万~15万人因工厂关闭等原因不能从事这项工作,它的体量也足够支撑其完成目前全球90%以上的钻石加工。而中国乐观估计当下仅有5000~8000人在从事钻石加工行业,相当于印度一个加工厂的人数,根本无法同日而语。 梁伟章也表示,基于印度在国际钻石交易链条上的位置、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一个疫情不会在短期内撼动其在加工贸易环节上的地位。 钻石市场尚未饱和,潜力不可小觑 就近两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全球市场的钻石需求增速明显放缓,钻石作为珠宝首饰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面临着多重阻力。 深圳市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敬认为,疫情的暴发对钻石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同时,也放大了钻石行业增长缓慢的观感,再加上目前钻石行业正处于结构性调整,其消费格局也在发生着改变。矿石开采、钻石切磨、品质检验、分级证书、钻石销售等整个钻石供应链亟待洗牌或正待寻找新的定位,开始新一轮的复苏和发展。 在朱新伟看来,钻石行业是个慢热的行业。在中国,作为婚庆饰品的主流选择,随着2013年婚姻登记率持续下降,对婚庆市场产生了影响,从而辐射到了钻石零售市场。不过,虽然结婚登记人数在减少,在国内三、四线城市钻石的渗透率还是有空间的。虽然结婚的人少了,但是不少三线、四线城市对于钻石的认知还是空白,或者说不甚了解,这么看,钻石在低线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 郑嵘也认为,钻石在中国(尤其是三线、四线城市)的市场渗透率、平均消费金额远低于欧美国家,市场远未饱和。“疫情对中国钻石行业的考验,更加说明中国消费者钟爱钻石,钻石行业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钻石业在中国是一个只有30多年发展历史的年轻行业,市场起伏比较正常。随着疫情在中国得到控制,经济发展稳定,国民乐于消费,预计中国的钻石业仍会和其他奢侈品消费一起增长。” 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不要鹬蚌相争,让渔翁得利 毫无疑问,大家对钻石市场的潜力非常认可,但近些年行业对于营销的缺失也是有目共睹。梁伟章指出,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清自己为什么要买钻戒的动因了,而只是既定思维推动下产生的购买行为。再加上,近些年一些声称是天然钻石替代品的品类陆续涌现出来,大有抢占天然钻石市场的姿态,而天然钻石也在“拨乱反正”和巩固市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二者曾经一度或明或暗地互相攻击。但在二者打得水深火热的时候,合成碳硅石(合成莫桑石)已经打着钻石平替的口号,用“莫桑钻”的概念,借助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形成了传播力极强的坊间文化——“300元钱的莫桑‘钻’就能带出30万元钻石的效果,不香吗”的言论获得了一众认可,助力它迅速切入钻石原有的市场,占据了一个生态位。 对此,梁伟章表示:“虽然我不认为那些替代品短期内能够真正威胁到钻石市场,但这也恰恰给出了一个信号——行业就是会不断涌现出新生事物,如果不努力进行市场营销和消费者教育,被瓜分市场份额也是必然结果。如何更好地巩固自己在行业里的生态位非常重要。” 在梁伟章看来,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本就是一个大品类,不应该进行“内战”。二者应该有所协同,防止其他竞品的市场“入侵”,巩固原有市场、甚至在此基础上做出市场增量,形成鲜明的消费文化、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走出共同的持续发展之路。 各自做好品牌建设,实现差异化竞争 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站在下游零售端角度,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I Do品牌创始人李厚霖,小鞍珠宝创始人李建军均表示,过分强调材质是没有用的。作为零售端的品牌方,是不会把关注材质本身放到第一位的,既不会盲目地捍守天然钻石,也不会盲目拒绝培育钻石。 在李建军看来,不管是什么品类的珠宝首饰,其满足的都是精神需求,这是珠宝首饰零售商关注的重点。至于用什么材质来表达和满足某种精神需求,这是每个企业自己的选择。 “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关系,除非市场混乱到无法鉴别,他们之间应该是错位关系,各自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通过错位营销,二者未来会在各种市场振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李厚霖说。 曾敬也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育钻石并不会跟天然钻石形成直接竞争关系。因为二者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天然钻石以珍贵、稀有、唯一、永恒的传播价值示人;培育钻石则是高科技产品,除了饰品化方向,在环保、数据存储、航空航天、激光、量子通信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任何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品牌支撑。对于钻石行业来说,不论是天然钻石,还是培育钻石,都必须做好品牌建设,明确自身的使命,树立鲜明的价值主张。李厚霖表示,就好比一个人有一个特别清晰的人设,一个品牌也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来实现差异化竞争。 是否入局培育钻石,零售商大多还在观望 自戴比尔斯携旗下培育钻石品牌灯箱珠宝(LightBox Jewelry)大张旗鼓地进入培育钻石领域后,西格内特(Signet)、迈克尔·希尔(Michael Hill)、施华洛世奇等一众知名零售商也开始加大培育钻石的投入。中国在此方面相对落后,但作为目前较大的培育钻石生产国之一,中国市场陆续出现了凯丽希、小白光(lightmark)、钻小星等培育钻石品牌。同时,随着培育钻石技术的不断进步、合作钻石产业链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零售商开始跃跃欲试,但目前来看,观望比实干的多。 郑嵘表示,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且真实、正确地向消费者宣传和披露产品特性的前提下,各家公司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丰富产品线。 但对于是否入局培育钻石,李厚霖、朱新伟、曾敬均表示,不会这么快就去试水。 因为在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前,商家都需要去衡量其未来的市场潜力、利润空间、溢价能力等多种因素。对于培育钻石,大家也是如此,梁伟章如是说。 新事物阻不如迎。朱新伟表示,对于培育钻石,只是看何时才是入局时机而已。未来,培育钻石肯定会与天然钻石一起出现在店面柜台里,二者形成一个更大的消费闭环是大势所趋。 来源:中国黄金网 |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7
2025-02-05
2025-01-03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