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博弈,《中国黄金珠宝》杂志特邀业内专家和相关企业,举行线上研讨会,共同探讨钻石市场的未来发展格局,特此推出了【钻石对话】系列报道。线上研讨会现场本期【钻石对话】我们将围绕盈利模 ...
针对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的博弈,《中国黄金珠宝》杂志特邀业内专家和相关企业,举行线上研讨会,共同探讨钻石市场的未来发展格局,特此推出了【钻石对话】系列报道。 线上研讨会现场 本期【钻石对话】 我们将围绕 盈利模式展开探讨。 未来, 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 盈利模式会有哪些改变? 是应该划清界限还是合作共赢? 又该如何互利共赢呢? 七星钻石有限公司董事长成宝林: 用另一种高科技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培育钻石的价值,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培育钻石最好的选择。 目前,培育钻石沿用了天然钻石的营销渠道、销售方式、检测方式等运营模式,可以说,培育钻石经营者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新产品来运营。但新兴事物要想颠覆行业发展势必要用新的方式,用另一种高科技渠道和方式来宣传培育钻石的价值,找到自己的道路才是培育钻石最好的选择。而我对天然钻石的未来也比较担忧,并不是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而是行业受制于国外市场对天然钻石的垄断。我们反复强调钻石的稀缺性,但是除去毛坯环节外,其他产业链的环节都会受市场影响而降低成本,所以对于其他环节的经营者来说生存空间并不好。培育钻石如果能够有健全的营销模式,我会更看好它未来的发展。 广州钻石交易中心总经理梁伟章: 中国在培育钻石方面拥有更高的“自由度”。 我认为,钻石行业现在重点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应链的问题,二是市场营销的问题。天然钻石的供应链长期被“卡脖子”,上游、中游都不是我们的,中国很难培养出一个自己的品牌。目前,只有周大福、六福、周生生在钻石厂商的长期客户体系里面,而其他国内钻石品牌无法参与到国际钻石交易链中,这就制约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增长,限制了品牌成长。培育钻石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供应链上的“自由度”,对于培育钻石品类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将有机会拥有一条包括产能、加工、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培育钻石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天然钻石长期形成的市场基础和钻石文化,未来,怎么凸显二者各自的价值,怎么结合二者的产品特点、创新一些新的营销打法,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都将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香港卓尔原创珠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勇: 我并不认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是竞争对手,二者目前还处于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 就像世界上最有名的伏特加品牌不在俄罗斯,而在瑞典,我们虽然是世界上培育钻石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具备了建立国际化品牌的先天优势。很多时候,消费者并不是为了买一颗裸钻,而是想要购买成品。所以珠宝需要设计和款式,这是我们加注在成品上的一个诚意。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目前都在做原材料,用它去打造国际品牌的任务难度还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软实力更重要,所以需要进行品牌创新,而推广重点在于文化内涵。我并不认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是竞争对手,二者目前还处于一个协同进化的过程。对于天然钻石来说,它的竞争对手还是黄金。目前,钻石市场还是依附于西方文化,要走国际路线,还要从原创设计入手。让外国人更喜欢中国文化,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钻石产品中,才有机会诞生国际化的品牌。 上海京华饰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鹏: 天然钻石应该带好“头盔”,等待那天的到来,而培育钻石应该准备好“子弹”,迎接市场。 天然钻石会受到深圳水贝的价格管控,很多人基于钻石的天然独特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搬砖头”并能够挣到钱。我认为,培育钻石也是一样的,除非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例如多种切工、科技、云技术等,可以与其他产品进行区分,那么就不用害怕会受到微商或其他直接比价的销售方式的冲击。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来看,中国成品培育钻石产出约300万克拉,都流向了印度和美国。天然钻石从今年1~4月份的数据推算,我国全年的市场需求也在300万克拉左右。所以,我觉得从供需关系来说,现在已经趋向平衡,那就要看哪一个品牌能够做得更好,去获得细分领域的一块蛋糕。未来,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进入培育钻石行业的人,他们可能会有更先进的设备,可能会更快速地占领品牌市场,让市场马上有一个巨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天然钻石应该带好“头盔”,等待那天的到来,而培育钻石应该准备好“子弹”,迎接市场。 壹极炫珠宝(成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栋: 把培育钻石的品牌做好,中国也许能构建起新的钻石产业链。 长期以来,在天然钻石市场,上游并没有话语权,所以利润空间可见一斑。培育钻石的价格空间弹性很大,可以支撑商家赚钱。目前,培育钻石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确实在营销和渠道方面占了天然钻石的便宜。当天然钻石商家看到培育钻石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时,我认为他们也会推动培育钻石的发展。未来,把培育钻石的品牌做好,中国也许能构建起新的钻石产业链,推动绿色高科技的发展。另外,培育钻石做品牌不要完全借鉴或使用国外品牌的逻辑思维,还要多看其他行业品牌打造的商业创新模式。未来,培育钻石也可能会是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产品。 小鞍珠宝创始人李建军: 珠宝的销售本身就是一个感性消费行为的结果,如果把这个过程变得特别理性,那么也就违背了商业规律。 从宏观层面看,从业者看的是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如何共赢。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培育钻石这个新品类出现后,我们是否还有赚钱的机会。其实,企业的核心就是珠宝品牌,不应该将过多的重点放在产值的差别上。珠宝的销售本身就是一个感性消费行为的结果,如果把这个过程变得特别理性,那么也就违背了商业规律。 钻石铸造(Diamond Foundry)品牌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杨: 对于培育钻石,我们不应该去质疑,而是应该一同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培育钻石进入珠宝饰品领域其实并不是很顺利。我认为,培育钻石作为后进入钻石市场的学弟向学长(天然钻石)进行学习或者模仿无可厚非。但钻石铸造的成功则是来自于自身的创新,并不是模仿天然钻石去做事。培育钻石这么好的行业,利润这么诱人,同时拥有科技和绿色环保的产品,但是得到传统行业的“拥抱”却比较少。目前来看,钻石行业还是有些保守,不够开放,其实我们把一些创新的理念加注在培育钻石上,未尝不是一个机会。例如,十几年前的iPhone手机,很多消费者接受iPhone手机时,已经是第四代了。那时候手机市场选择拥抱它,所以有了现在的iPhone12。 培育钻石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任何一个产品的出现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很多产品都经历过这样的发展过程。对于培育钻石,我们不应该去质疑,而是应该一同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钻小星品牌创始人刘江疆: 双方合作共赢的基础就是要划清边界线,包括产品应用、场景、价格等多方面的边界。 从盈利模式上来看,钻石行业一定会为了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营销进步而发生变化,例如从电商到现在的直播,我们都会受到大势所趋的影响,不同的品类会选择不同的模式。天然钻石本身具有一定的稀缺性,那么便隐含了金融或者资产的属性。而培育钻石受产量的影响,它能拥有更多元化的发展领域,例如在工业、服装、奢饰品领域都会有很多用途,不会仅仅只靠婚庆珠宝进行盈利。 双方合作共赢的基础就是要划清边界线,包括产品应用、场景、价格等多方面的边界。我认为,没有包容,没有边界,双方很难达成一个共识,形成行业规则很重要。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实验室顾问刘厚祥: 未来,我们确实需要某些行业机构、组织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做长远的市场谋划,实现相互依赖、共存、共赢。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我们所使用的首饰用天然钻石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虽然中国拥有最为齐全的钻石产业链,但是,我们在钻石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培育钻石生产国,我们宝石级培育钻石的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但是我们所生产的优质培育钻石在行业内并没有取得产品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我们确实需要某些行业机构、组织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做长远的市场谋划,实现相互依赖、共存、共赢。 来源:中国黄金珠宝杂志 |
2025-02-28
2025-02-28
2025-02-27
2025-02-05
2025-01-03
请发表评论